6月份气温高,湿度大,细菌生长繁殖活跃,食源性疾病进入多发季节,同时手足口病也进入高发季,请广大市民做好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的同时,关注食源性疾病和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关注指数★★★★☆)
(资料图片)
据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全国新冠病毒感染5月初呈现上升趋势,6月份可能局部地区呈现波浪式起伏的现象,扬州疾控提醒广大市民,尤其是老年人、孕妇等重点人群,提高意识,加强防护,做好以下几点:
1、坚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避免人群聚集。就医人员、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以及有慢性基础性疾病人员,要规范佩戴口罩。
2、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度锻炼,规律作息,充足睡眠,维持机体良好免疫力。
3、完成全程疫苗接种。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特别是至今尚未感染人群,及时接种/补种疫苗(包括加强针),减轻疾病对机体的伤害。
4、做好日常健康监测,积极主动应对感染。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咽痛等疑似感染症状时,及时询医;症状轻者要注意休息,放松心情,保持良好健康状态;对于老年人、孕妇、有慢性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要尽早就医,防范并发症。
食源性疾病
(关注指数★★★★☆)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用了被污染食物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比如食物中毒,其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胃肠道症状外,还可表现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症状,具有突然发生、潜伏期短、呈集体性发病等特征,病情严重者可造成死亡。
6月份为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主要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预防要点是预防“病从口入”。具体来说应做到:
“五要”:
1、饭前便后要洗手;
2、海产品要煮熟;
3、隔餐食物要热透;
4、生熟食品要分开;
5、出现症状要就诊,并如实告知饮食就餐史。
“五不要”:
1、生水未煮不要喝;
2、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
3、暴饮暴食不可取;
4、污染物品不要碰;
5、举办婚庆、聚餐活动或农村地区家庭办酒宴时,应注意食品卫生,规范食品操作,防止生熟不分、交叉污染食品,不食用变质、生或半生的食品。
手足口病
(关注指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小儿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疱疹,部分患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5月和10月为发病高峰。该传染病常引起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集中爆发,因此家庭和教育培训机构均要加强防范。
家庭预防要点:
1)要常开窗通风,勤晒衣被,经常清洗和消毒孩子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包括毛巾、玩具、图书,衣被等;
2)鼓励孩子户外运动,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
3)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接种EV71疫苗,以预防EV71型的手足口病。
教育培训机构预防要点:
1)加强晨(午)检;
2)一旦发现有症状人员,尽早采取隔离就医等措施,防范疾病的扩散。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关注指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英文缩写SFTS)俗称“蜱虫病”,其病原体属新型布尼亚病毒。该病具有职业性(户外作业人员)、时段性(每年4-10月份)、地域性(多分布于丘陵地区)特点。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热(体温多超38℃)、疲劳乏力、恶心、肌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血象化验结果常为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进行性降低。该病中后期会引起内出血(如消化道出血、DIC),可致多脏器衰竭,病死率达10-30%。
防控建议:
1、保持家庭周围环境卫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避免虫类滋生。定期检查家中宠物和牲畜,避免蜱虫叮咬和寄生。
2、外出游玩时,提高个人警惕,尽量避免长时间在草地、树林等环境坐卧,喷涂防叮剂,防止虫类叮咬。
3、在野外劳作或活动时,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穿胶鞋,着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扎紧裤腿或将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活动结束后及时洗澡,检查颈部、腋窝、腰部等部位有无蜱虫附着。
4、一旦发现蜱虫叮在身上,切勿恐慌,亦勿捏、拽或火烧蜱虫,避免其头部断留在体内。可用尖头镊子捏住虫体并垂直向上取出,无法取出的,建议先用酒精或乙醚喷涂在蜱虫体表,再行镊取,并作伤口的消毒。如果缺少器具或担心操作不规范,请询求医生帮助。
5、有野外作业活动史人员,如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告知暴露史。
此外,6月即将迎来梅雨季节,阴雨潮湿,花生、玉米及谷类食品等易发生霉变,应做好防霉措施,切勿食用发霉变质食品,以防中毒。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