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许雯斐通讯员徐迪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静静的淮河安徽怀远段水面上,一条1米长的荧光绿色小船自由穿梭,忽然遇到一片密密麻麻的水上树林,小船驶入不见踪影。而此刻的岸上,技术人员手中的遥控器屏幕显示,小船正按照既定轨道穿过这片树林,其灵活程度一点不逊于水中生物。
这是近日淮河河道部门开展水下地形测量的情形,而这次测量的“主角”正是江北新区企业江苏中海达(300177)海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达海洋公司)的iBoat BSA智能无人测量船。
“开展水下地形测量,是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河势变化和非法采砂对河势稳定的影响,分析河势变化规律,可为淮河流域的治理、防汛、通航、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持,能更好地推动新阶段淮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中海达海洋公司产品总监宋宝雄介绍。
2014年,中海达海洋公司落地江北新区,选址落户在智能制造产业园北斗大厦。彼时,中海达海洋公司主攻的水下测量领域几乎被海外产品垄断,海外产品市场占有率达95%以上,并且价格昂贵。自此,中海达海洋公司开始在导航定位技术、水下声呐技术、无人平台技术等相关领域发力突破,目标就是“实现高端水下测量国产化”。
如今,那台行驶在淮河水面的无人测量船已实现核心部件全国产化。“无人测量船就像一个平台,它具有智能化、集成化、吃水浅等特点,其搭载着单波束测深仪进行水下地形测量作业,有效克服了淮河流域水深浅、浅滩多、水上树林等复杂水域问题。”中海达海洋公司副总经理彭东立介绍。
更为便捷的是,以前使用传统航标船测量,不仅设备体积大,需要至少3名驾驶员和测量员,还有燃油消耗。这条1米长的小型无人测量船可以被1名成年男子轻松抬起,装进轿车后备厢,便可以前往作业。
彭东立用采集处理的数据三维模型向记者展示,红、黄、绿、蓝……河流水深从浅到深根据颜色标记,细看模型可看出,该段河道中有较大的断面落差且有明显的人工挖掘痕迹。“我们判断,这是河道疏浚工程中,为疏通、扩宽或挖深河道而进行的项目施工所致。并且,根据生成的DEM模型,可知该段河道水下地势总体表现为V字形河底,每隔100米水底高程会有较大的落差区域。”而以上这些,都为河道清淤、管道铺设、航道规划、桥梁建设等工程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图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带着“攻坚国产化”的梦想,创业近10年,中海达海洋公司把最大的精力都放在了研发上。目前公司团队有80余人,其中一半以上为研发人员,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均超1000万元。
除了无人测量船,中海达海洋公司还自主研发了单波束测深仪、双变频测深仪、浅水多波束测深仪、惯性导航系统、侧扫声呐、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等。2022年初,中海达的HD系列单波束测深仪在南海成功测到2000米深;2021年11月,iBeam8120多波束测深仪“穿”过长江三峡大坝下游主航道,扫测航道水底高程,确保航道通行安全;2020年推出的便携式无人船版侧扫声呐系统,补充了侧扫声呐产品线,实现了侧扫声呐的完全自主化,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我们的产品价格只有进口优势产品的一半,但各项性能指标与他们相当。”宋宝雄介绍,2017—2018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在整个长江流域选择38个比测站点,公司在各类不同环境下与进口先进产品进行对比测试,中海达海洋公司自主设计研发和生产的Flow RP600型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成功通过水利部新产品鉴定,被认定为“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广泛应用于河流、航道等流速测量测验工作。”
近两年,公司在研发上的孜孜投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中海达海洋公司产品已应用于五湖四海的“水中”,随着产品技术和质量的不断提升,作为国产高端水下探测装备的新势力,公司产品也已走出国门,远销海外。“这是最好的时代,给了我们机会去发挥力量攻坚‘国产化’。我们选择落地在以自主创新为使命的江北新区,会持续将最大的精力和投入放在研发上,闯出属于中国水下‘北斗’的一片天。”彭东立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