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关注我们吧!
七彩叶志愿者 陈玲
(资料图)
编者按:七彩叶志愿者陈玲(志愿编号:0659),于二零二三年三月二十六日晚,因病去世。陈玲是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的第三期七彩叶志愿者,志愿服务期间,她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协和西院五层的肿瘤病房与海淀医院的安宁病房中,带领患者与家属参与手工制作、音乐疗愈等活动,陪伴患者,为患者洗发,清洁,是一个善良、童真、心怀大爱的志愿者。
陈玲的真诚与热情感染着每一位和她接触共事过的伙伴,为推广生前预嘱与缓和医疗做出了众多贡献!根据陈玲挚友黄秀琴所说,陈玲是在家里无痛苦状态下,按照自己愿望,安详离开的。在此,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向七彩叶志愿者陈玲致敬,悼念。
在清明当天,协会特发出此篇与陈玲一同参与志愿服务,并深切怀念她的每一位志愿者伙伴、同行的纪念文章,记录了大家与陈玲之间的故事,并与她告别。
陈玲,一路走好。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
2023年4月5日清明
01小陈玲二三事
文/罗青
和小陈玲相识有七个年头了,一起做七彩叶志愿者的日子里,一幕幕往事犹在眼前。
右为陈玲
【善于反思】
我的服务笔记里记着:2017年7月25日,我们刚刚第二次在协和西院肿瘤病房服务,患者和我们相互都还没有适应。而那一天小陈玲是第一次去。
她一个人来到一间3人病房,和患者一起“团体交谈”。她面对朴实的呼和浩特老人、新入院的江苏年轻人和有些负面情绪的北京病人,虽诚恳委婉,努力保持着和谐的氛围,但走出病房后,感觉“心很累”。我看到她疲惫的靠在楼道墙壁上,低头沉思。
总结交流的时候,她分享说:意识到这样的陪伴方式不适宜,“陪伴”也是需要学习的。
【甘于微小】
陈玲性格开朗幽默,却经常默默的做一些微小的事情。
譬如她好几次去服务时候带一点小零食,因为协和西院的手工活动是在晚上,有的志愿者来不及吃饭就赶到病房,陈玲便掏出食品给小伙伴。
还有,每次手工活动该结束的时候,陈玲总是不言不语的整理起那些零乱的散放在桌面上的手工材料,有时把各种颜色混在一起的衍纸做成小卷,有时把边边角角的丝网做成花瓣,以便下一次活动时利用上。
经常整理准备室的手工材料柜,也好像成了陈玲份内的工作。
左一为陈玲
【乐于交流】
我们都有体会,人与人之间“交流”非常重要!陈玲就是一个乐于交流的人。她好几次召集我们经常在一起服务的志愿者聚在一处恳谈,谈见闻,谈感想,谈困惑,谈愿望。疫情期间不方便相聚,她就策划“线上漫谈会”,总之因为有陈玲,我们有了很多交流的机会。
一次她的朋友因家中老人病重很焦虑,陈玲知道我有陪伴老父亲度过生命末期的经历,于是安排我们云上结识,我听她诉诉苦,她听我传传经,而陈玲是牵线人。
我了解的陈玲十分乐于交流,可是她身染重疾且逐渐加重的一年里,却没有和我们讲,使得我们没有机会陪伴她,也没能和她道别。我想,她或许是要我们心里记住一个健康欢乐的陈玲,亦或许是希望我们把时间和精力更多的留给病房里的患者。
陈玲去到另一个世界了,但是她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02文/倪晓红
陈玲是我做病房志愿者的带导老师,第一次见面的场景记忆犹新。那是我参加培训后第一次去协和西院服务,心里有些激动同时又忐忑不安,当我跟着导航沿街巷走到西院南门进入一楼厅,比通知汇合时间早了半时,正四处张望,站在厅内西侧桌台边上的一个瘦弱女子注视着我,问我“你是七彩叶志愿者?”我马上点头“啊,是的”,她快速迎上来,然后,张开双臂拥抱我,“我是小陈玲”,天啊,这个接头迎接太热情了,把我惊宠到,原先的不安一下就消除了。
右二为陈玲
当晚,在小陈玲和韦瑛耐心、热情的带导下,我和其他三位新人顺利完成第一次实习服务。之后,我们多次一起在协和西院服务,每一次我都能从她对患者和家属的服务交往的细微上学习、受启发,同时从她身上感受到力量和温暖。
疫情三年中,病房服务暂停,但小陈玲坚持以她的方式继续关心、帮助各种途径接触到的病患或家属。21年春节,我很亲密的一位长者亲友突患脑胶质瘤,我协助陪护其在京手术,在那段期间我紧张、疲惫,玲玲隔几天就来电询问、跟我聊天,让我得以及时舒压,我真切的感受到作为病患照护人被特别照护到的重要。她是个真正有爱心、又有力量的天使!
陈玲还是一个非常好学、且特别愿意分享交流的师友,她发现有值得讨论的内容时或是发现伙伴们遇到问题时,总想办法安排一个小范围交流,我每一次都有超预期的收获。她是一个很好的成长伙伴。
我们除了有关缓和医疗话题外,还常常分享好书和好片。
“晓红姐,有空不,要不要聊一下?刚读到本好书。”
“玲玲,看到部好片,强烈推荐”
这是我们惯常的“接头语”,然后的情形常常是:先语音留言,不过瘾,直接电话聊,一开聊,就停不住,非得要聊到过了饭点,实在饿极了才刹住——她是我为数不多的两三个可以煲电话粥的朋友。特别是在这三年里,我们通过这样的线上交流,相互鼓励、安抚。
在她生病后,考虑到她的体力,我们只能短聊几句,玲会主动说“晓红姐,汇报下我的情况”,她轻松说,我也“轻松”的听和回应加油。疫情中,很想念却不能见。阳康后,她说阳后影响大体力恢复慢,而我也一直干咳而不敢去看望她,怕再牵累她。前几天,温度转暖,还想着说等春暖花开,要和玲玲相约去她的“小道”(她多年来在家附近的永兴河湿地公园河岸健走)走走,然而却再不能与她相伴......
玲玲,很想念你。好想能时不时收到来信“晓红姐,聊聊?”“晓红姐,出来溜溜腿不?”,“晓红姐,花开了,发图给你养养眼”…...
想到你曾陪很多陌生人走完在这世上最后的日子,但我却没能好好的陪伴你,我一直以为日子还长着呢,怎么也想不到就此永别,心痛痛痛!很不舍你,但想到你一贯的洒脱,你既已走上新的历程,就该学着你一样的坚强、心怀真诚祝福的放手:
亲爱的玲玲,一路走好!
03文/韦瑛
二零一七年三月十八日,三期志愿者培训班,晓娅老师让学员用“我是一个xx”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对面桌的你马上就站了起来,大声的说“我是一个铁丁!”个子不高,大大的眼睛,大大的嗓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这就是我对陈玲姐的第一印象,很洒脱、干练的感觉。
右二为陈玲
4月份开始在海医病房观摩服务,跟着燕燕老师,罗老师,吴玲老师,王琰老师,崔丹老师,修宁老师等学习给患者洗头,你总是抢着去灌水袋,给患者脖子围毛巾,那么细致。
夏天转去支援协和西院服务,为了在病房楼道固定一个七彩叶宣传栏,你几次自己前去测量尺寸,并邀请幼师的好友参与制作,推翻了好几个版本,把志愿服务当成自己的事业在做。每次有新志愿者加入,你又是那么毫无保留的传授经验教训。陪患者做手工、唱歌,你又是那么俏皮、风趣,打破沉寂。只要你在北京,一定是“黄金补位”。
你是那么热爱旅行,总是在前往西藏神山的路上,疫情前,我们也曾相约一起进藏的,你却爽约了。我相信你一定是急着化作天使,去天上帮助更需要你的人了,相信你依然步履不停在探索未知世界。
好想在服务完能再吃到你亲手做的美味点心。
想念你
04纪念为了告别
文/张海蓁
3月最后一天的17:27时,晏玮在工作群转发了《怀念陈玲玲》一文,说“七彩叶志愿者小陈玲去世了。”
我懵懵的用力揉着模糊的双眼,下意识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啊”?接通电话,听到罗青老师的第一句话是“我正在写回复你的信息”。
通过罗青老师和燕燕老师,知道陈玲生病了,从发现病情到3月26日离开,不足一年。与父母等至亲一起安葬在昆明。
燕燕老师转陈玲生前挚友的信息:燕燕老师,今天整理陈玲笔记看到,无限感慨。若有机会,一并转告与陈玲共事过的志愿者。
翻翻我与陈玲的微信记录,或者是志愿者的服务时长记录,或者志愿者活动的感受交流,或者帮助患者家属做资源链接,或者……
换言之,我与陈玲之间就是单纯的志愿者之间的交流。
但她留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是那张甜美,可爱,顽皮的笑脸。
我不知道陈玲生病这件事,所以惊闻噩耗,是不理解,是很难接受。
记录下这一刻的文字,是为了纪念,也是为了告别,而我却无语凝噎……
泪水浸痛了双眼……
我停下来,把心藏起来……
我躲进书里,在书中舒缓情绪……
我的躯体缱绻着,我的心缱绻着,缱绻着……
身体的某个部位在痛,在隐隐的痛……
我把哀伤的容颜收起来,用笑脸面对你的笑脸:
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好好的
再相见,我们彼此依然是灿烂的笑脸
第一排右一为陈玲
05文/崔懿允
每一次见到陈玲姐,她总是那么有活力,热爱生活和洒脱。我在她身上学会了,诗与远方从来不是奢望,而是想去就去的自由。我刚开始在协和西院做志愿者,很多不懂的时候,是陈玲姐带着我,教会我很多东西,所以我所有在志愿者服务时的回忆,都是和陈玲姐有关的。
第一排左二为陈玲
她很喜欢音乐,她会和每个来的病人或者家属,开心的介绍我是音乐治疗师,会邀请大家一起唱歌。她也会手舞足蹈放声高歌,带领大家一起唱。
她很照顾后辈,每次有问题问她,她都不厌其烦解答。
她很爱笑,她和病人还有家属聊天,以及志愿者们说话时,总是带着明朗的笑容。
她很活泼,并总是自嘲自己是个大小孩。
她还有很多点点滴滴都在我的脑海里,我很庆幸,在生命中能认识到陈玲姐这么有魄力和魅力的姐姐。正能量、积极向上和快乐洒脱的好姐姐。
06永远的盈盈笑脸
——怀念我们的小陈玲
文/崔丹
3月29日,当得知小陈玲因病离世的消息时,我不知怎么,一点儿也没有感到悲痛,震惊之余,浮现在眼前的是小陈玲那盈盈的笑脸,永远的笑脸。我们相识在“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几年来,我们一起读书、一起进病房服务、一起谈论生、一起谈论死,我们几个把自己称为“直视骄阳的人”。小陈玲是我们的召集人,是我们的群主。
右为陈玲
2017年11月7日,在协会医院完成病房服务后,我们每个人都站在这面“心语墙”前留了影。2018年的端午节,我们一起编制了许多吉祥粽准备分送病房患者。
从2017年开始,一次次的病房服务,留下来小陈玲不断的身影。2019年6月,协会活动完毕合影中留下了小陈玲孩子般的笑容时隔3个月,在当年的协会志愿者年会上,又能看见小陈玲俏皮可爱的身影。
2019年7月5日,在国家图书馆的某餐厅,我们最后一次聚集在一起“直视骄阳”谈论生死。除了留下合影,还留下了这张小陈玲吃面条的照片。最难忘的还是这最后一张,照片中的她向着光明走去,想来,脸上依旧是笑盈盈的吧。可爱的小陈玲,愿你一路笑着走向另一个世界。
07文/宋修宁
我和陈玲一起服务病房很多次,每次都能感受到她的细心,温暖,包容,我们也会对生死进行讨论,分享不同的观念,领悟。
陈玲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喜欢品尝红酒,美食,喜欢旅游,尤其自驾,曾多次进入藏地。她经常在微信读书把好书推荐给我。她读了很多书,关于死亡,关于哲学。
右一为陈玲
看到她的手稿,我感受到她的力量,感受到疾病带给她灵性的飞越。看到她在德格印经院的照片,她真的向着光走了。但依旧温暖着我。感觉你依然在我身边。陈玲走好。
08文/周俞君
有好多话想说,有很多感激感动想讲。但是要写出来时,只有思念,于是用画笔临摹玲姐的微信头像,就像又回到她跟我述说在西藏的雪山河流面前,忽然感悟到了生命的辽阔与坚强。
愿思念能化作清晨的一缕阳光,穿透时空,洒落在那个依然有山川河流、广袤大地,有你的世界里……
09文/张晏玮
第一次在病房服务中见到你,就认出了你的“乡音”。你大笑着说:“哈哈,来北京这么多年,云南口音根本改不了。\"瞬间,就被你爽朗亲切的热情吸引。此后,我们几乎每周都能见面,你小小的身躯,似乎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左一为陈玲
因为在协和西院的服务时间基本都是在晚上,每次罗青老师都担心我一个人走夜路不安全,想开车载我去地铁站,碍于不想麻烦别人,加上在服务后,希望能自己消化缓解情绪,我更希望能自己一个人走。但又不忍拒绝好意,你有时便会跳出来说,“让她自己去隔离一下情绪,年轻人有自己的方法。”在这个包容开放的志愿者团队里,我感受到家的温暖。
陈玲在患病期间的手稿
“死亡并不产生痛苦,产生痛苦的是抵制死亡。”这是在你的手稿中看到的,在协会的病房志愿服务中,我有幸结下了好几位忘年交。陈玲姐是其中一位。我们每次聚会都会调侃,我们是阶梯式姐妹。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一人代表一个年代,交流起来十分有趣。记不清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晓红老师家,还是在崔崔来昆明时,你带着酿的梅子酒畅饮,无论是哪一次,我们交流的落点仍然是“死亡”。
从罗老师处得知你生病到离去的时间,不过三个月,而你从患病到死亡不过一年,并用自己的方式面对疾病。你在纸上写,“无论采取各种方式,我们都视这个肿块为外物,事实上它却是我们自身的创造物,我们恐惧的创造物。”
现在回想起来,无论是你在服务时对病人的细心认真,还是生活中的酷飒坦率,所有面对“生”“死”问题的你,都在接纳,接纳,还是接纳。敬佩你的选择,怀念你的温暖。
陈玲姐,走好。
10向光而行
文/李燕燕
陈玲(小)是在七彩叶三期培训后认识的,具有云南姑娘的特性灵巧,开朗,舒服,认真。在七彩叶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镜头总是在脑海里闪烁,为患者提供了身体服务学会剪发,干湿洗发,按摩,同时与患者沟通聊天,了解当下的需求。尤其是在协和医院肿瘤科的服务中,参与音乐治疗,与患者一起进行手工艺术活动,她的开朗与舒服受到病患及家人的喜欢。
右为陈玲
她穿着绿色服务马甲,就如是天使,是那么可爱可敬,她那笑容也透着调皮的天性......
我2019年生病后就没在做临床服务,我和她的联系一直持续,主题仍然还是安宁服务…她是个爱学习的,热爱生活的人,帮助他人是生活主题之一,她读书很多,推荐了一些书籍,且会讨论聊聊,虽然我们年龄相差近20岁,和她在聊很是舒服。
她也具有个性,对自己的想法勇于表达,在我们的服务中提出中肯之言,我感觉她的内心就一潭清水。
这几年,她一直在线上做安宁服务工作,在个案中给予患者和家人极大帮助,在其中,她会和我和黄秀琴(她的挚友和志愿者服务者)一起讨论和分享,在其中感悟到她对生命的理解又进入一个高度,也感染着我和同行者。
生病后,正值疫情高峰开始,我的医生敏感就敦促她想办法就诊,区医院诊断明确了,我建议她去协和,抢号的困难但她克服了,协和医院确诊,建议放化疗,一是没有床位,再者她开始自己的思考,她采取了中医缓和治疗,这其中我还建议去北京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去做治疗,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开朗的玲玲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前行的,往事已去,足迹永存。
玲玲走好,进入另一个空间旅游去了,向光而行吧!
11陈玲走得很酷
文/吴玲
有13年老干部工作经历及在病房从事了7年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的我,初听陈玲病逝有点惊讶也有点难过。一是她比我小10岁,二是她张罗了一个群,邀请了几位老志愿者,她是群主。她召集我们聚过一次,疫情三年还在盼着她再次召集我们。三是担心那些临终症状会给她带来怎样的不适。
左为陈玲
看到她那张德格印经院的背影,仿佛看到她要从现实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我祝福她;她那一页笔记对我影响比较大,她了解安宁病房也知道我们在,没有求助,和挚友一起去面对去接纳去沉默,很好奇她的灵性成长很好奇她的信仰。她让我看到死亡的另一种方式。
翻开手机相册,看到过去一起服务的很多合影,有几张我俩单独服务的照片,想起她说:我看只有你一个人报名服务,我来补位;想起她说:协和那边缺人手,我要去那边支援罗青老师她们……
你团队意识很强,也很在乎友情。很高兴今生相遇,也知道我们的思念你知晓。你走的很酷!会有再见的那一天。
把《往日时光》送给你。
12迎光远行的你
——忆挚友陈玲
文/黄秀琴
这是陈玲2018年在四川德格印经院的背影。她的离去,就像这张照片所展现的样子,是迎着她生命之光远行的。
陈玲与我相识于2004年,那时我们同住广安门。初识她第一印象,云南姑娘,灵巧,开朗,舒服。我们既是邻居,又是好友,常常相约,品茗,聊天,旅行,逛书店,共同的阅读的兴趣,使我们俩与长安街上的三味书屋结缘,开启了我们在京的志愿者步履。
当年三味书屋是北京著名的独立书店,书店每周六下午都有公共讲坛,有知名的学者、教授来交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等。我们俩先是当听众,渐渐变成服务于听众的志愿者。从讲座前的信息发布、到讲座中的现场服务以及讲座后的录音文稿整理,事无巨细,我们共同投入,从2005年到2011年,这样不间断的服务坚持了六年。这六年时间,陈玲与我都养成了乐于学习,能独立思考,能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后来她又成为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的志愿者,这一步的跨越,改变了她对生命的态度,和对终极关怀的思考。如果说三味书屋的志愿服务经历,唤醒的是她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意识,奠定她自觉服务公益的基础,那参与生前预嘱协会则让她开始思索人生,叩问生命的来去,以及应有的尊严与归宿。
随着她参与的深入,她开始系统学习安宁疗护的相关知识学习,阅读的兴趣点也转向了心理学、哲学和宗教。在她的家书柜上,有《音乐疗法》(蕾切尔·达恩利-史密斯 海伦·M佩蒂)、《哀伤治疗》(罗伯特·内米耶尔编著)、《抚平伤痛》(乌尔里希·施奈德等编者)以及荣格、海灵格、欧文·亚隆的系列书籍。在我们日常的散步中,她向我介绍了协会的很多老师,有宁晓红老师、陆晓娅老师、李燕燕老师等等,她总是用欣喜的口吻向我转述她在这些老师身上得到的收获。
每每她去医院服务回来,我总心疼她,总是关切是否会受病人的负面情绪影响。她说不会的,回家我会隔离、切断。她说晓娅老师、燕燕老师等好几个老师年纪都比我们大很多,还在做服务,这是我的榜样。她还说,协会还有好多八零后、九零后,我喜欢与他们交流,他们有活力。
她还常说,我与协会的老师们差距好远好远,咱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她的影响下,我也跟着读,跟着听课,后来我才了解,她细读欧文·亚隆的系列作品,是深受晓娅老师的影响。
陈玲小小的个子,却极具生命的感染力。周边的朋友,生活上、情感上困扰了,习惯性地找她倾诉,说她是小太阳。疫情三年期间,她通过线上交流,帮助了多位因丧亲而精神受困的人。在她遗留的书中我们发现了两封信,分别是来自江苏和青岛,信中表达了对陈玲真挚的感谢,信中落款的时间是2022年8月21日和2022年9月7 日。而这时,陈玲的病情已确诊。
我也是陈玲学习安宁疗护的受益者,在她和协会燕燕老师的帮助下,我母亲生命最后一年时光得到了很好的陪伴与照护,与母亲“道爱、道歉、道谢、道别”是我人生中最安慰的事。
陈玲日常生活非常素朴,没有名牌,但她很懂得美,穿着不起眼但很耐看。她的家居布置洁净简单,犹如她的内心。她爱花,俭朴的家中常常因为有花而禅意。她爱生活,懂茶懂咖啡,能精准界定茶、咖啡的不同风味,我说她是天生的味觉猎人。
她爱旅行,旅友的行程都是她规划,大家说闭着眼睛跟着陈玲走。她爱自然,观察着四季。她走前的一周,院子里的花都开了,但她虚弱的已下不了楼了。她用手机给我发来去年拍的照片,附言写着“去年今日繁花似锦,今年只能隔屏幕欣赏,珍惜当下!”。
生病之后,陈玲很冷静清醒,她说我要与自己身体对话,我知道什么样的治疗方式适合我。因为疫情,她没有入院化疗、放疗,一直居家采取缓和的中药辅助。养病的头三个月,在爱人的陪伴下,她还去了大理、腾冲等地旅居,大自然滋养了她,回京时候状态还不错,我们还能约楼下散步。
生病的最后两月,陈玲基本没有下楼了,她心里已经有数,拒绝爱人要购买进口靶向药的方案,也婉拒与我见面,让我只能每天隔着手机屏幕问候。我是多么了解你啊亲爱的朋友,我不能去破你的规矩。你用你自己的肉眼直视死亡的骄阳,独自冷静观察自己的存在,绝绝前行,直至消失在光亮中。你留给我的只是最后的握别,无尽的哀思何以寄托?
泪水满面。摘录陈玲最爱读的《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吉恩·洛格斯登著)书中的片断,来安慰此时的伤感,这些文字陈玲都用彩色笔标注的。
“农夫要比其它人更容易接受死亡。每天,我们都在帮助植物生命的诞生,又在帮助它们结束生命。”
“自然界里,没有什么会真正死去。各种形式的生命体都在自我更新。相比‘死亡’,‘更新’才是最适合用于描述生命的进程的词。”
“死亡不是终点,也不是尽头,而是另一种开始。”
打开小程序 生前预嘱扫码填写 我的五个愿望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