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三年不间歇封控生活, 留下的烙印不是那么好消退的。
(资料图片)
新冠记忆重塑了人们的行为模式, 认知结构,乃至生活哲学。
疫情前的生活 甚至在一些人心中已经变得模糊和缥缈。
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 普适性的新冠“后遗症” 。
如果你存在下述八大“症状”, 可以考虑逐步开始治疗了。
一、时间幻停症“时间幻停症”指 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变得薄弱,时间不是静静流淌的,而是跳跃式的 ,一年接一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新冠期间,人们长期自我封闭,总觉得眼睛一闭一睁,几个月就过去了,甚至不知道今夕是何年,或者下意识以为现在还是2019年 … … 砸瓦鲁多!
二、恐病焦虑“恐病焦虑”是一种草木皆兵的状态, 阳过一次后,有点不舒服就觉得自己全身是病 。
打一个喷嚏,我不是要发烧了?多走两步路,好像心肌炎要发作了!
有人担心感染病毒,日常猛喷酒精、疯狂洗手,一年用掉80升酒精;有人身体稍有不适就担心是后遗症,白肺、心肌炎,恨不得马上做个全身检查。这波扛过去后,恐病的年轻人怕是越来越多喽……
三、傻悲症“傻悲症”来源于《脱口秀大会》第五季中鸟鸟的段子,“平时我的人生状态只有三种,中悲、大悲、超大悲”,指 在困难没来的时候,就魂不守舍了,在心理学上又叫“防御性悲观” 。
疫情三年来,人们习惯从最坏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拔高期待,才能有效应对不确定的世界中各种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如今,这种生存智慧依然在延续。 公司大群原来500个人, 突然少了一个! 四、脑雾“脑雾”是新冠末期最为普遍的症状,简而言之,“懵圈”。
阳康之后,曾有多人反映存在 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脑子不转了等现象,并且会持续不短的一段时间,仿佛大脑被一层浓雾所笼罩 ,可能对工作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
哎,我刚才想写啥来着?
五、囤积癖“囤积癖” 在很久以前是一种略微病态的心理症状,但现在它可能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 。
疫情期间物资紧缺,以往触手可及的食物成为新型流通货币,堆积满的冰箱、货架是人们在隔离期间生存的底气,甚至食物发霉、变质也舍不得丢掉。
未雨绸缪虽好,但也要给自己留一些呼吸空间啊~
六、分手渴望“分手渴望”是一种广泛、持续性的心理状态。
封控期间,情侣矛盾被放大 (如果是同居情侣则更严重) ,朋友圈子里也暴露出哪些是真朋友,哪些是表面朋友。
你是否观察到,疫情结束后,身边突然出现大量情侣分手、朋友断联的现象?
习惯了隔绝的世界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际关系 ,清理微信中的僵尸号、无名氏,减少无效社交。
时间就是生命,还是少几个人来浪费吧~
七、网线依赖症“网线依赖症”,顾名思义, 对互联网社交极度依赖 。
居家生活中,人们只需要面对手机屏幕就可以完成学习、工作和社交等全部事项。
每天通过手机传递、接收信息,有了时间差,再也不用刻意练习面对面的即时反应。
网线给人创造了极度的安全感,即使线下交往已经恢复如常,大家也更适应错峰跨服聊天
——能上网课、能打电话说的事就不必见面了。
八、反画饼“反画饼”心态是一个粗略的概括, 指越来越多人放下长期目标,更重视短期目标,及时行乐 。
三年来,人们的衣食住行被无数次疫情封控打乱,大家不敢再随便立下“三五年内实现XXX”的Flag—— 能过好一天算一天吧 !
不稳定才是世界的常态,那些曾经有长远买房、攒钱、安家规划的人,也不再给自己设限,开始准备PlanB,未雨绸缪。
写在最后
回忆起2023年前和年后的日常,是不是还觉得很不真实?
疫情三年终于落下帷幕,被裁剪、折叠,塞进了历史的角落里,我们的日常也在渐渐复苏。
多年之后,22岁的杨康坐在校园外的串串香店里庆祝毕业,下意识咳嗽了一声,在摸遍全身口袋翻找N95口罩、抬脚准备去囤一箱东北黄桃罐头时,他突然意识到,疫情三年留下的烙印正在隐隐作痛。
乐观点思考,有些“病症”只是暂时的,终会在时间里消散。 接受身体上的病痛,允许情绪上的波动,别对自己太苛刻,只要“跨”过去,春天就不远了 。
所以今年,杨康只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2023年,别傻悲了!